摘要:时间:2015.3.14-3.15人物:一个人 行程:从无锡出发,坐大巴车,两个小时到扬州住宿:来鹤桥民居 花费:路费140,住宿45,吃饭加购物65,门票265,共515元 汪氏小苑,其实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而我选择来汪氏小苑也是...
时间:2015.3.14-3.15
人物:一个人
行程:从无锡出发,坐大巴车,两个小时到扬州
住宿:来鹤桥民居
花费:路费140,住宿45,吃饭加购物65,门票265,共515元
汪氏小苑,其实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而我选择来汪氏小苑也是因为一张照片导致的。也是看了一篇游记,上面有一张很深巷子的照片,于是就立马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然后脑海里就开始刻画,没有任何凭据,也没有去做任何了解,就由着自己去想象。而且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提示让我一直都认为汪氏小苑是不要门票的,所以我就去了,等我走到门口得知要门票之后,想转身再走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就进去了。
进去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现实真的是很骨感的。出行之前不做功课是真的不行的。关于出行之前要不要对所要去的地方做了解,做多少了解,一直都是一个很难拿捏的问题,不做准备会有漏掉一些可看之处的危险,而过于详细的准备就丝毫没有了旅行的乐趣。旅行当中是要有未知的,是要有点探索在里面的,是要自己去发现的,如果出发之前把一切都摸的门儿清,那就不是去探索去发现,而是去“印证”了,这种印证性质的旅行就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所以出行之前做功课是要有一个度的,这个度怎么把握只能看自己了。一般,自然风光不要做特别详细的准备,大概看一下地图,知道大致方位就差不多了,对于人文景点,就需要提前多了解一些了,或者,游览过程中请一个导游做讲解。否则,可能就会和我这次的汪氏小苑之行一样,一无所知的来,再一无所知的走,当然也并非两手空空,还留下了几张照片,一些感慨。
“汪氏小苑是江苏省的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坐落在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因主人姓汪,住宅为主,苑则相辅,苑面积不大,故称汪氏小苑。小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小苑组群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上面的这一段是我从百度上面摘了来的,在去之前我对这一无所知。
很低调也很冷清的一个景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下午将近四点半才去的原因,人非常少,游览的全程下来见到的也没有十个人。
先了解一下住宅的主人吧:
汪氏小苑是在个园和何园之前参观的,之前几乎没有到过江南这种住宅里去看过,自小生活在中原,所以对房屋架构什么的真的是一窍不通,甚至什么叫几进几纵都不知道。
当初,就是这么样的一幅照片吸进着我来这里的。
那天阴天,后来还下了点雨,人又少,所以小苑里面特别的安静,以至于我都有点小怕的感觉。在这个小苑里面我自始至终就感受到一种压抑。因为跟我的成长环境十分的不一样,逼仄的空间,高大的砖墙,巴掌大的小院儿,同为江南住宅,在个园的房间里就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因为个园的房间比它大了点儿的缘故,还是房间架构的原因,在个园不会让我感到压抑,但是在这里,我只有压抑。眼睛里看到的只有深深的巷子,层层叠叠的门。
在这里,我才明白什么叫深宅大院
在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凹下去的门槛,见证着人来人往,如今只剩下了一座空院子
回来后回想起来,汪氏小苑到底给了我什么?我没欣赏到建筑的美,也没收获背后的历史,那我到底得到了什么呢?或许,是一种启蒙吧。
其实不到二十分钟我就转完了一圈,但是潜意识里面觉得,35大洋的门票就这么二十分钟就出去了,太不值了,所以就又来回转了几趟,但转来转去,压抑的感受已经先入为主,容不得我再去有其它什么感慨,更不要说平心静气去欣赏它的建筑和历史了,倒是四角的天空和屋檐瓦片上几颗绿色的小草更吸引我。
后来下雨了,站在屋檐下,望着逼仄小院子上面四角的天空和高大砖墙映衬下的雨丝,我就这么站着看天空飘落的雨滴,幽静,凄凉,感伤弥漫着我的身心。
我喜欢洒满雨滴的地面,和转缝里的一丝丝绿色,让人有一种夹杂着喜悦和感动的伤怀。
当初吸引我过来的是一条深深的小巷子,而下面这张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四四方方的小院子,飘落的雨滴,湿湿的地面,转缝里蔓延的绿色,能让人听到自己呼吸的安静。
汪氏小苑,这个名字吸引着我,在没来之前让我对它万般幻想,来过之后,小失望,但是,回想起在那里不到两个小时的幽静时光,回想起站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心里竟是一种软软的说不出来的感动。